
闰月怎么算
闰月指的是阴历(农历)中的一种现象,关于闰月的由来和闰月的计算方法
为什么会有闰月?
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.2422日,朔望月的长度为29.5306日。
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,长度为29.5306×12=354.3672日,比回归年少10.88天即将近11天,每个月少0.91天,近1天。
依此,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,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,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。
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,长度为29.5306×13=383.8978日,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。
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,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、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。为了克服这一缺点,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,找出了“闰月”的办法,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,四月到六月为夏季,七月到九月为秋季,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,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。
农历闰哪个月?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
闰月的安置是根据廿四节气而定,把不含「中气」的月份或只含一个「节气」的朔望月定作闰月,并以上一月的名称为名,称「闰某月」。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,计十二个节(节气)十二个气(中气)。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,每两节气相距,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,而阴历每月之日数.则为二十九天半,故约每三十四个月,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、及有气而无节者。有节无气之月,即农历之闰月,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。
例如:
1995年农历八月份之后的一个月内(九月廿五日到十月廿三日)只有一个节气,就是十月九日的「寒露」,于是本月份就成为「闰八月」。
1998年农历五月份(5/26-6/23)之后的一个月内(六月廿四日到七月廿二日)只有一个节气,就是七月七日(农历十四日)的「小暑」,于是本月份就成为「闰五月」。
2001年农历四月份自四月23日起至五月22日止,包含了五月五日的「立夏」以及五月廿一日的「小满」,下个月的农历初一是五月23日,农历月底(29日)是六月20日,仅包含六月五日的「芒种」,因此这个月就成为闰月,并以上个月为名,是「闰四月」。
至于中气的影响还有一个,节气的选择乃以地球的轨道为主,以春分当作零度,其他以每十五度画分一个节气,而地球轨道近日点前后为冬至,远日点前后为夏至,因为近日点处地球会跑比较快一点,导致冬至前后的节气较密集,夏至前后的节气会较稀疏,因此夏至前后比较容易出现闰月,所以闰五月出现蕞多,而闰十二月蕞少。
1912年~~2042年之间农历有闰月的年份:
1914年:岁次甲寅 闰五月
1917年:岁次丁巳 闰二月
1919年:岁次己未 闰七月
1922年:岁次壬戌 闰五月
1925年:岁次乙丑 闰四月
1928年:岁次戊辰 闰二月
1930年:岁次庚午 闰六月
1933年:岁次癸酉 闰五月
1936年:岁次丙子 闰三月
1938年:岁次戊寅 闰七月
1941年:岁次辛巳 闰六月
1944年:岁次甲申 闰四月
1947年:岁次丁亥 闰二月
1949年:岁次己丑 闰七月
1952年:岁次壬辰 闰五月
1955年:岁次乙未 闰三月
1957年:岁次丁酉 闰八月
1960年:岁次庚子 闰六月
1963年:岁次癸卯 闰四月
1966年:岁次丙午 闰三月
1968年:岁次戊申 闰七月
1971年:岁次辛亥 闰五月
1974年:岁次甲寅 闰四月
1976年:岁次丙辰 闰八月
1979年:岁次己未 闰六月
1982年:岁次壬戌 闰四月
1984年:岁次甲子 闰十月
1987年:岁次丁卯 闰六月
1990年:岁次庚午 闰五月
1993年:岁次癸酉 闰三月
1995年:岁次乙亥 闰八月
1998年:岁次戊寅 闰五月
2001年:岁次辛巳 闰四月
2004年:岁次甲申 闰二月
2006年:岁次丙戌 闰七月
2009年:岁次己丑 闰五月
2012年:岁次壬辰 闰四月
2014年:岁次甲午 闰九月
2017年:岁次丁酉 闰六月
2020年:岁次庚子 闰四月
2023年:岁次癸卯 闰二月
2025年:岁次乙巳 闰六月
2028年:岁次戊申 闰五月
2031年:岁次辛亥 闰三月
2033年:岁次癸丑 闰七月
2036年:岁次丙辰 闰六月
2039年:岁次己未 闰五月
2042年:岁次壬戊 闰二月
公历闰年和农历闰月有什么区别?
答:很多人会把闰年和闰月混淆,认为有闰月的那一年就是闰年,其实是错误的。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,固定在二月,比平年加一天,闰年2月有29天;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,闰一个月,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,那一年叫闰月年。农历有闰月的那年称为闰月年,但现在很多人习惯上也称为闰年(因此易于和公历闰年混淆)。一般年份为12个月,354或355天,闰年则多出一个月,383或384天。